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54. 淺述五分法身

23 Jun 2010 - 23:30 in Lotus2010 tagged 慈濟宗門, 淺述五分法身, 靜思晨語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23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607-101.jpg

20100623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 External link mark

《無量義經》經文中有這段--

是諸菩薩,莫不皆是法身大士。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之所成就。


imga991c00f9373bf7a131f5c549ce315f7

是諸菩薩
莫不皆是法身大士
戒定慧解脫
解脫知見
之所成就


在場聽法的諸位菩薩,無不皆是法身大士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,解脫知見,之所成就。

可知這就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很重要的法,那叫做「五分法身」。五分的法身就是說,修五種功德的法來成就此身、法身。


img56c0d28989393d093cd8774776d463af

戒定慧解脫
解脫知見
之所成就


所以什麼樣的五種功德?

第一就是「戒」,戒身。這個戒就是要從身口意三業。我們要離開身口意三業的過錯,我們時時要戒,戒能防非止惡。

以前就常跟大家說過了,我們若能守戒就能預防;錯的事我們再去犯錯,這就不對了,所以我們必定要守戒。守戒最重要的,就是身口意三業。一切的過患,無不都是身體去做的,或是口所說的;當然就是起自這個心,我們心的習氣若沒有調伏,我們的身與口都會犯錯。

所以修行要先重視戒,這個戒若能俱全,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守得清淨,自然就能防非止惡。這叫做「戒的法身」。大家修行要用心在戒。

第二就是「定」,定法身。就是要離一切妄念,這叫做「定的法身」。

我們為何習氣不會斷呢?就是我們的妄念未除;我們若除斷妄念,自然我們的心就在定中了。所以要記得,我們心緣境是否被境誘惑,使我們顛倒亂想呢?我們若是有定,就「不復顛倒亂想」。這在經文中,大家也常常誦到。

所以若能沒有顛倒亂想,自然我們就定,所以這叫定的法身。

再來就是「慧」。慧的法身如何能產生?就是要破惑證真!破惑談何容易,世間很多事情,「知道、知道!」「你徹底知道嗎?」「有啦!有啦!」「都很了解嗎?」「差不多啦!」這個差不多,其實是「差之毫釐、失以千里」!真正的道理是我們要去親自體會,這叫做證;真正我們有見、有證。

我們不是常聽到見證苦難,看四川、緬甸,看,天下這麼多的苦難!慈濟人都是親身踏上受苦難的災區,看到多少的家庭,人生那種的苦難,看到了,真的體會到,人生這種苦不堪,人生的無常等等…都是已經看到、體會到。

人間還計較什麼,都不用計較。不計較但是要精進,不計較的就是斷妄念,能精進就是啟智慧。

所以我們能破惑證真,這叫做慧法身。

第四就是「解脫」,解脫就是我們正見具足,斷除原來的習氣。我們人人性本善,與佛同等清淨明朗的本性;那就是因為有了習氣,所以遮蓋了我們的清淨,所以我們蔽定要斷除習氣,我們那個正確的見解才能現前。

所以我們的正念、正解,要斷除我們的習氣,這叫做解脫法身。不要再讓我們的習氣,對境就顯現出來。

我們常聽到年輕人在說話,沒用的話反覆再反覆,每一句話都「有沒有、有沒有」,這就是講話的習氣。這句要改過來,再繼續講下去,一再提醒他了,還是一樣改不過來,這也是叫做「習氣」。口有這樣的習氣,何況我們的行動!

我們若是看人,「前面那個應該是某某人。」「你怎麼知道,離那麼遠?」「我看他走路的型態就知道。」看,這也是一個習氣。同樣走路,兩隻腳在走,怎麼走路時,後面離那麼遠,人家認得他呢?那就是他走路的習慣。


身口意就是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、行動中,無論言語動舌,同樣都有習氣在。如何才能改到習氣都清淨呢?可以習氣清淨。都沒有習氣了,這樣自然我們就解脫,這叫做解脫法身。

這看起來很簡單,做起來實在有點困難。這就是要我們說話,要記得我們說話的習氣,走路舉止動作,我們也要記得,我們話有什麼樣的動作嗎?比手畫腳等等…有沒有?這也就是我們的習氣。

第五叫做「解脫知見」。解多知見就是「了了覺照、得無生智」,這叫做解脫知見。

了了覺照的意思,就是一切境界,我們都很分明,甚至有「生忍、無生忍、法忍」。世間這個娑婆世界的境界,有苦集,多少苦難在人間,什麼樣的因由來集,成了苦因、苦果、苦報,這些事情我們都了了覺照,才有辦法斷除一切無明煩惱習氣。

我們若不知道這些世間的一切,真的是苦不堪!不只是苦不堪,在苦中再造惡,在苦中愈是習氣無明愈累積。

人間為什麼眾生愈來愈多?為什麼眾生造業愈來愈重?這就是因為,沒有了了分明的覺照。意思也是要說,我們的心鏡沒有擦拭乾淨。

我們的心鏡若清淨,那就是一面大圓鏡子的境界,所以這叫做大圓鏡智。很圓、很清淨,本來就有這樣的功能,這麼清淨本寂的大圓鏡,在我們的心中。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下功夫,要擦好這面鏡子,這面鏡子若能完全清淨,那就得了了覺照,四方八達的道理我們全都分明、了然覺悟,這就是智慧。所以能得到無生智。

無生智要有無生忍,無生忍到了智慧產生,所以說生忍、無生忍,就是脫離這個世間的法,我們都很清楚,這叫做無生智;這叫做解脫知見的法身。解脫了這個人間苦難。

我們所有的智慧,我們都如此了然清白,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叫做「解脫知見法身」。

特別對大家提出五分法身,是因為我們誦《無量義經》有這句:「戒定慧解脫,解脫知見,知所成就」。

這些菩薩能為人間做什麼事呢,來--


img6b7a42dfc02c78f9a1c85f5861138fee

是諸眾生
不請之師
是諸眾生
安穩樂處


經文裡這麼說:「是諸眾生,不請之師;是諸眾生,安隱樂處。」這完全是在《無量義經》裡,向我們介紹出了--「人生的苦難,什麼人來救度他呢?就要有菩薩不忍眾生的苦難。」是要有菩薩,他見苦聞聲,自動走入人群中去;這就是菩薩發心立願到人間,這就是眾生不請之師,也就是要使令眾生有一個安穩樂處,這就是人間菩薩。

我們知道緬甸,納吉斯那個熱帶氣旋,造成了緬甸非常非常大的災難。從那一天開始,慈濟人好幾個國家會合起來,去這個國家做救濟、救災。

開始時重重的困難,我們縮小自己,走入人群,用愛付出,為他們療傷,療治他身的傷,安定他的生活。除了給他們種子之後,還給他們肥料。我們的團體還在那裡,輔導他們當地的人,自己來承擔做發放,慈濟人站在旁邊指導,看他們這樣做對不對,這真的是大導師。

開始時自己下去做,做到這個法入心;現在我們看他用這個法去救人,我們站在旁邊,這回大家在佈置那個場所。以尊重、愛,集中一個地方,發出肥料,開始在整理那個地方。也要義診、也要發放,都是他們自己來幫忙佈置。慈濟人開始要進來了,大家整齊列隊,雙手合十;整齊來看這些要來發放的人整齊進來,這也實在是令人很感動。


這些災民已經變成很有規矩,知道我們慈濟人,走過的路要怎麼走,有的路很不好走,有水、有什麼爛泥巴等等…他們也會去鋪路,把有水的地方,用磚塊一塊一塊擺;大家要走過的路,不必鞋子踏到爛泥巴水。看到那樣一步一步,磚塊鋪得這樣,正好一步一步踏得過去,好整齊!有的就是用竹子,竹子鋪一鋪,又用麻繩平擺,怕竹子多人踩過後會散開,他們又以麻繩,這樣將竹子平擺了之後,以繩子固定好,很貼心、也是很細心。這都是當地的災民,那種要表達他們的感恩,所以他們回饋回來的。

甚至走在路上,有的雖然沒有水,有田埂路,但是他們怕滑,怕要去發放的人在那裡不習慣,會滑倒,他們就去撒上石灰。這種很貼心,無論是鋪磚也好,或是路上長青苔,他們去撒上石灰,就是要讓這些發放的人好走路,真的也是很感動人。

過去是「藍天白雲」,站在台上來帶動唱;這回是當地的志工,這回是要來領受肥料的災民,他們共同上去前面台上,去帶動一大群的人,這真的是別開生面!

要發放時,開始讀我給他們的一封信;當地的志工要讀信時,跪著讀,這種的恭敬尊重,這種恭敬尊重出自內心。這一切的一切,已經看到他們的成果。

這種不請之師,看看幫助的人,我們從不同的國家,慈濟人會合,一團接著一團這樣去付出;雖然不同的國家,我們的愛心、態度、感恩、尊重、愛,都是完全一樣,自然接受的人也已經學會了。他們也是以他們的身形,來表達回饋感恩。這是用愛鋪路的人生,是真的用愛鋪路出來、用感恩心鋪路出來。鋪出來的路,難道不是眾生心的橋呢?看,這就是「眾生不請之師,是諸眾生安隱樂處。」

各位這都是要有修行,要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之所成就」,才能發這樣的心走路人群中,才能了了明明,瞭解眾生的苦難,才能走路芸芸苦難眾生群中,去為他們安穩樂處。這就是我們平時,時時要多用心。


20100409-102.jpg

20100409-1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