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35. 明淨本性自經營

3 days, 18 hour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5月27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413-101.jpg

20100527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 External link mark

每天都在說人性,人性到底是本善或是本惡?其實原來的本性是明淨,只是一念受染而已!所以被染之後就不能自己;迷惑了,所以他就會引動惡。

本來是善,就是環境慢慢污染,所以會轉善成惡;但是,若有好的環境,就轉惡為善。看我們人的一念心,所以善惡都是互相增減、互相牽動。若是一念善起,那念惡就滅掉;一念惡生,那一念善就消了。所以說來,善與惡就只是在那裡互相增減,這就是我們凡夫,在那裡彼此牽動,就是受境界的牽引。

所以我們人的心念,欲念不斷不斷一直擴張起來,善念不斷、不斷萎縮掉。所以我們要好好注意我們這念心,不要被惡念擴張、擴張到很大、很大。我們應該要把惡縮小、把善擴大,不要讓它們在那裡善惡增減、彼此牽動。善業為福,惡業就造禍端了!所以我們要時時反省,我們若是有作惡、有做錯了,我們要趕快懺悔,懺悔即清淨。

我們懺悔既然能清淨,所以我們就能轉十惡業成十功德。

《無量義經》〈十功德品〉不是這樣說嗎?我們人人的心,本來就是明淨的,只是一念被污染而已!所以就這樣善惡牽動,真的是增增減減,無法出離這人間的迷茫;唯有我們要反惡為善,把惡的消除掉,善念回復在我們的本性,我們就能回歸明淨的本性。


img671a3454a9dd6a2f2eabaf0be74b0885

人性淨明
一念受染不能自己

善惡無記
互相增減牽動善惡

懺悔即能清淨
轉十惡業成十功德


所以佛陀來人間,在二千多年前開始循循善誘,無非也是為了未來的這個世間。

所以為了那時候的未來,就是我們現在的現代;這濁惡的世間,佛陀在二千多年前,就已經預料得到的事情,在這個時代裡,就是處在濁惡,所以佛陀從那時開始要來教育。

不過,那時候還是同樣凡夫。凡夫就是從無始以來就是凡夫,只是一念無明起,三細就開始生起來,貪瞋癡加上了境界為緣,這六根六塵不斷不斷污染,所以昏天暗地!

佛陀就是因為這樣來人間,佛陀覺得人的本性要如何回歸呢?要回歸於佛性,我們的本性明淨,不是少數人就能對世間有利,必定要多數人,所以希望人人要會開闊心路的歷程。所以慢慢用這樣的權教,無非就是要讓我們從二千多年前的凡夫,讓他慢慢接受了佛法;慢慢把佛法能不斷延伸到後代。

就像我們現在都在說:我們要為未來著想,千秋萬世,一樣的道理。所以佛陀他說:「心淨則土淨。」我們現在也是很期待,期待能預約人間為淨土;我們也很期待能淨化人心。

人人的心若淨化,這個世間就能淨化,所以心淨則土淨;淨化人心,那個地方就成為淨土。

就像在乾旱時,溪流的水都沒有了,沒有水,人就不能生活了,要怎麼辦呢?就是要掘井;要向地下的水脈抽水上來。所以如旱地掘井,湧山泉源淨水,來耕耘這片土地。

就像我們人的心,人心若無法水滋潤,我們的心無法回歸明淨的境界。所以我們人人心地的地底,本來就有水脈,本來就有清泉淨水,這就是佛陀所跟我們說的人性本善;也就是人性本淨。所以我們本來人人在心地底,應該都有泉源。


不過,我們自己無法將心底的水引山來。那要如何呢?亦如遠水流長來潤澤萬物生機,我們若自己沒有發現我們的心底裡有清水,至少我們也要向外來求。

看看,我們現在有經可讀,不都是過去的祖師大德,像是玄奘、像是義淨等等…,有很多的法師發心到西方,也就是印度去取經,讓我們在中國也能聽到佛法,知道有這麼好的道理。

出家人的使命,就是要去遠途取經,受盡了這麼多的辛苦,為的是什麼呢?不少人去,真正成功回來的有幾人?所以能取得經典回來,要經過翻譯讓我們看得懂,文字看得懂、我們能理解;所以過去的祖師大德用心研究,無不都是要來弘揚,讓我們的佛法能人人入心。

這就是我們從很遠的地方,去引水過來;所以我們藉著外來的水分,來潤澤我們的心地。但願我們的心地,也能自己來做農夫,好好將我們心地底的清泉,也要把它掘出來;讓它自己也有辦法引出清泉淨水。我們的清泉淨水若還未出來前,我們就要借重引遠方的水,來潤澤我們的心地。這就是要求學,向內我們要用功。

其實佛陀所說的明淨本性,是從佛陀的智慧,所湧現出來所留下來的。佛陀慈悲這麼跟我們說--我們跟他都是平等的;我們和佛陀的本性是平齊的,只一過借用他的遠水,來滋潤我們的心地。所以我們既然知道,我們的心地原本就有清泉淨水,若是這樣,我們自己可以自經營,不斷在這片心地來自我淨化。

所以過去在《法華經》之前,佛陀就善用權巧的方法,以妙法來淨化人心。

大家若去看《阿含經》,裡頭很多故事不離開人、事。若只是看人的故事,這對我們沒有什麼幫助;我們要去體會它的道理。雖然阿含看起來,都是當時的人事物,但是我們若沒有體會它的道理,我們也無法去了解道理何在!

有的在看這些故事時,有時被神化了;其實我們對佛陀要有一種聖化,他是聖人,是超越凡夫智慧的聖人,不是神,是聖。

所以佛陀他在那個時代,也是因人、因時、因地來說,說了很多人與人之間,互相來啟發、互相來比較、互相來教育,這都是叫做「權巧」的方法,這樣來淨化人心。要不然,人的心都一直被污染!

所以希望人心淨化,而後才能境淨;人的心若淨了,環境就清淨了。人的心若污濁,環境就會污濁;所以人心淨則境淨,土就淨了。

所以如釋迦佛如來出世的本懷,就是為一大事因緣。來人間做什麼呢?什麼是他的一大事因緣呢?就是開示悟入眾生的佛知、佛見。

我們眾生就是這樣迷迷茫茫,無法去體會道理;所以佛陀過去所施設,不論是開始就要說佛心靈的境界《華嚴經》,沒辦法!所以他就還要再以設權巧的《阿含經》,然後才《方等經》,慢慢從小要把它轉大;然後淨化人心以《般若》,讓大家去掉執著;但是太過於空也不行,所以要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。那種非常美妙,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的境界,這要讓人人能去體會。

所以「開」--開啟眾生的心門;「示」--就是一一要讓你們了解;「悟」--了解之後真正的徹悟;「入」--不只是我知道、我知道;知道你就要去做,我做不到!這樣就是還不知道!

我們要「開示悟入」,我們是從佛宅中來,要去至眾生的地方;要住於菩薩所行的依止處。所以我們人人應該要知道,要去「入」,所以我們才有辦法,將眾生迷茫的見解,轉為佛知、佛見;將眾生愚癡轉為清淨的智慧,這種佛知、佛見。

各位,平時我們要用心,不要人與人之間有什麼衝突--你也是凡夫、我也是凡夫,互相計較。哪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還不都是因為不懂得尊重自己原來就有本具的三寶。

佛法僧在我們自己心中,為什麼我們要在那裡和人計較呢? 計較就是心靈的污垢愈蒙愈重,要到什麼時候,才能佛知、佛見呢?所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就要修。

在四川,有一天在綿竹,我們的委員想要去家庭訪視一下,看看哪一個家庭,需要帶他去看病;哪一個家庭有老人,需要我們去疼惜。


到了村裡,就看到一群人圍在那裡,走近一點,原來是在吵架!是為了什麼事吵架?就是為了消毒,以及人家來發放不公平…!

所以我們上海的志工,帶著十幾個孩子,走啊走,看到這樣,我們的志工開始教孩子:「你們趕快去,去那裡把他們圍起來。」圍起來做什麼呢?孩子真的去圍起來,大那裡就開如唱:「我們都是一家人」;甚至還在那裡跟大家說:「加油!加油!冬瓜、西瓜、哈密瓜,我們都是一家人! 」

這些大人忽然間看到這些孩子,被這些孩子圍住,這些大人開始笑出來了;連在吵架的人,也覺得很不好意思!

對,我們都是一家人,我們現在大家都同時受災難,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計較呢?

看,小小的志工,這是不是深耕人文呢?把道理這樣點滴入孩子的心。不要以為孩子的力量微小,在《無量義經》「微渧先墮,以淹欲塵。」

為什麼會吵架?就是心火點燃了,所以才會在那裡很氣躁!所以在那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所以將要衝動起來。

像這樣的孩子,小小的,在那裡很可愛;雖然加油!加油!當作他們是在玩--「加油!加油,冬瓜、西瓜、哈密瓜,我們都是一家人!」看,孩子說這些話,在那裡以天真無邪的態度;你看,一場大人的紛爭,這樣化解掉了。這是不是「微渧」的「以淹欲塵」呢?雖然小小一點點的露水,也能讓很乾燥的土地被滋潤。

各位,學佛,我們應該是要時時,真的要走入佛法。開始時我們要常常反省、懺悔;懺悔即清淨。法譬如水,懺悔洗滌之後,我們是不是要沐浴法流呢?我們是不是要很靠近這個水呢?時時能清淨我們的身心呢?

所以人性明淨,一念受染,不能自己,善惡互相增減,牽動善惡。所以懺悔即能清淨,轉十惡就能為十功德,所以大家要時時用心。

我們的心,要時時顧得明明淨淨,不要一念污染,所以要多用心!


20100409-102.jpg

20100409-1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