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47. 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


2 days, 23 hour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14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607-101.jpg
20100614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 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 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 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 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 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 External link mark

我們之前已經在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。法身大士 慈悲菩薩》說過,「法身大士,慈悲菩薩」--能夠在人間人群中救人,只要我 們人人「心中有佛,行中有法」,即使離我們再遠的地方,即使再貧困,只要有那分的緣,因緣成熟了。

所以這群的菩薩能夠去接近,周圍貧窮苦難人。他只要啟發一念愛心,同樣能夠得救的道理全都相同。所以我們菩薩的心,能夠成為法身大士。

這個法身就是清淨的身,清淨的身心,我們要什麼樣的境界呢,那就是要,「其心禪寂,常在三昧」。

我們學佛,就是要學在這種的心靈境界,那怕我們是在人群中。在這紛紛擾擾的人群事務中,我們的心有辦法靜下來嗎?當然這就是功夫,這就是我們要學佛的境 界。所以才說我們要精進,我們要好好顧好我們這念心。

我們這念心是要如何照顧呢?照顧到什麼程度呢?要顧到「其心禪寂,常在三昧」中。

禪就是定,我們要有定。在我們菩薩道裡面,不就是「四無量心、六度」嗎?要有「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、捨心」,還要有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」,最重 要的就要有「智慧」了!所以說起來,我們這個六度的法門,不離開「慈悲喜捨」四心,我們才有辦法去發行六度。

所以這六度裡中就有禪定,才能夠發揮我們的智慧;這個法身、清淨的身心,才能夠在我們的日常行動中。「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」,我們這個常在三昧,不是在那 裡坐著入定,那種才叫做「三昧」。

在禪宗裡不是這麼說嗎?「擔柴運水無不是禪」,我們無論是喝茶、吃飯,無不是禪;行住坐臥無不是禪。這不就是在跟我們說:「行中有法」嗎?

所以,我們要走入人群中;在人群當中,人人都是我們的一部經。過去我不是跟大家說過:「無論是孩子說的一句話,或者老人,那怕他都沒有讀書,他說的話,令 我們心生法喜,能夠很歡喜,這呢就是心無污染。這種心無污染就是在禪寂,就是在三昧中,這就是法了。」大家不知能了解嗎?

「恬安淡泊,無為無欲;顛倒亂想,不復得入」。我們的煩惱都是在顛倒亂想中,現在聽時,很歡喜;等一下有什麼樣無緣的事情,或者是有結到惡緣的人,又來對 我們說:「某某人如何…」就又擾亂了我們的心;或者是我們面對著的環境,色、香、味、觸,自然會使我們心生惡法!這個心生惡法就是「貪、瞋、癡」,這又會 讓我們顛倒亂想。

外面的境界時時在誘引我們,要如何呢?就要「恬安淡泊,無為無欲」。我們的心若能夠常常守在那個禪寂,就是不起心動念,這分的定力。我們若能夠心念常常就 是在三昧中,自然我們對外面的境界,自然它就會真的很恬安、真的很寧靜,心能夠很安。

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來,都不能動我們的心,就好像是靜水沒有動搖。不過,我們的定力若不夠,沒有入這個三昧的正念,只要一粒沙丟到水裡,它就會動了。所以我 們必定要有恬安,真的很恬靜的心。這個「恬」字好像是甜,很歡喜啦!這個心這樣很清、很明、很歡喜。

有一天我走到後面,看到一個水池,這個水池,水有在動;不過,你去看,很靜,有在動像沒有動一樣,你可以很透明看到裡面的石頭。每一顆石頭透過水面,所看 到的石頭粒粒分明。它有在動,就好像我們人,隨著日子這樣地過,隨著世間人事物不斷這樣地動;但是心如鏡面的水一樣,這就是叫做功夫。


我們既然在人生,哪一個人能夠說沒有煩惱的事情,在我們周圍?有啊!但是我們的心,是不是有那麼的恬靜沒有?無論聽到什麼事情,會煩惱嗎?會啊!會生氣 嗎?會啊!那你要對他如何?沒有,沒有怎樣。就是能如何面對呢?總是「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,沒有我不原諒的人!」既然這樣,又要如何呢?每個人的心若能夠 有這樣,自然能夠一步一步向前。

要不然我們會覺得說,這哪有可能?我們哪有辦法、能夠在禪寂、在三昧中?有啦!我們就是要一邊練,練到能夠恬安;無論什麼事情,把它善解,就已經過去了, 心就不會在那裡惹起了貪啊、瞋啊、癡。

最起碼我們修行人本來就無貪,不過瞋的環境常常在我們周圍。我們要如何去壓制這個瞋火?我們的心就要淡泊。世間物、世間事,過去就過去了,何必又在那裡計 較呢?不計較了。若這樣,自然我們就能夠保持著那種的恬安淡泊。

我們現在才開始在修行,我們這無量智慧,真的是難解難入。這個智慧門要進去,哪有那麼簡單呢?所以我們就要慢慢精進。一直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人群中,要如何 讓我們恬安下來?那就要在我們生活中淡泊,不要讓周圍的境界,這樣動不動就被誘引過去。我們若能夠淡泊啦,自然無為無欲。這個無為無欲,我們才有辦法遠離 顛倒亂想。


img83ed6eb71955f0db746a440c407cba5a

《無量義經集選》

法身大士 慈悲菩薩
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
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
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


這幾句話,我們要背起來很簡單,我們真有辦法進入這個境界嗎?好像是很困難,所以佛陀不斷以種種方法,來循循善誘我們。

佛世的時代,有一個家庭,這個家庭的一對夫妻,就只有單獨一個女兒,這個女兒名叫做白淨。為什麼叫她這個名字?因為她生下來時,同在那時候,忽然間一陣 風,飛來了一件毯子。小小的一件毯子。這件毯子的質料,非常非常的柔軟,又白又柔軟,很美。所以這個女孩生下來時,正好這件毯子,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?撿 到這件毯子,看到很美。孩子生下來,就把這件毯子包在這個女孩的身上,剛剛好,所以她的名字就叫做白淨。

說起來很不可思議,這件毯子在這個孩子的身上,隨著歲月、孩子長大,這件毯子,同樣隨著她的身材那樣變大。一直到這女孩,已經是將近出嫁的年齡,她又長得 很美,肌膚很白,所以很多人,無論皇親國戚,社會長者的家庭,紛紛都來提親。

有一天,她就像她的父母說:「不必操心,我的心願要求想要出家。」這對的父母,原來也就是很虔誠的佛教徒,常常在親近佛;所以女兒常常就是去親近佛陀,聽 佛說法,所以她的心真的很恬安淡泊。到了這個時候,她就對她的父母說出她的心願,她想要出家。

虔誠信仰的父母,想到女兒要出家也是一件好事啊!所以他們也很歡喜,順著女兒的願就說:「若這樣,我就來為妳準備僧服。」那女兒就說:「不用了,我就穿這 件,從小到大,這件就是我的僧服。」父母就想:「女兒歡喜就好。」

就送到佛的面前去。向佛說:「我的女兒想要親近佛出家。」佛陀很歡喜:「就來,善來比丘尼啊!妳自落髮啦!」自然落髮了。就跟她說:「來,妳就去大愛道的 比丘尼團,好好去修行。」大愛道我們都知道,摩訶波闍婆提,佛陀的姨母,她所領導比丘尼的團體。她就歸入比丘尼的團體去。

真的很用功,因為她的心本來就是禪寂。常常在三昧中,因為心都不曾起過動搖,生活本來就是,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啊,入了比丘尼團,那種清淨無為,很快就入 道了,證阿羅漢果了。

有一天,阿難尊者就問佛陀說:「為什麼她能夠這樣呢?過去生是什麼因緣,能讓她這輩子這麼順利出家,這麼順利證果啊?」佛陀就說--

過去在迦葉佛的時代,有一對夫妻非常的貧窮,家裡什麼都沒有,連穿的衣服都沒有,就是在求乞。兩個夫妻一件破毯子很髒,但是兩夫妻輪流;就是要出去乞討的 人,就以這件毯子,破毯子圍住身體去乞討回來。一個出去,一個就用草遮住身體,如此兩夫妻這樣替換。

有一天,就是一位比丘來要托缽,這位貧窮婦,她才把這件破毯子披在身上,開始要出去乞討,剛好遇到這位比丘。這位比丘就開始說:「我要來托缽。」她說: 「我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沒有,吃的東西沒有,連一件衣服我都沒有,我只有這件毯子而已。我毯子若拿起來,我就是赤身裸體,我什麼都沒有了。」


就此開始,這位比丘就為她講說這個貧窮的因緣。他就跟她說:「妳是不是能夠趕快去聽迦葉佛的說法?」那個時候她就對先生說:「我們有辦法去嗎?」「沒有辦 法啦!」所以她就說:「若沒有辦法,我們過去就是都沒布施,我想,我要把這件毯子,布施給迦葉佛。你是不是能夠同意?」先生就說:「我們只靠這件毯子,我 們兩人輪流去乞討,我們什麼都沒有,我們要如何布施呢?」

所以太太就說,她說:「我們每天只是出去乞討,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死啊!既然如此,不如把握因緣。我們什麼都沒有,我們也無法去聽迦葉佛說法,是不是我們就 這樣,把這件毯子,請這位比丘拿去供養迦葉佛吧!」先生也同意了,他說:「貧啊,貧得實在很辛苦,早晚要死,所以我們不如把握機會。」

這位比丘接到這件毯子,拿到迦葉佛的面前去,迦葉佛在講法中間,微笑著把這件毯子接來。就是這唯一毯子,像垃圾一般的又髒、又爛,又不是很好聞的味道。但 是迦葉佛很歡喜。

一些國王、大臣,看到迦葉佛接到這件毯子,好像是比接到多麼珍貴的供物,還要歡喜。所以就說:「迦葉佛,這只不過是一件,又臭又髒的毯子,您為什麼這麼歡 喜呢?」迦葉佛就說:「這件毯子是這對夫妻,全部的財產,一無所有,全部的財產完全虔誠供養,這就是我最歡喜,這心無染著就是最上供。」

佛陀說到這裡,他就說:「那時候供養這件毯子的貧婦,就是現在的白淨比丘尼。她就是用如此清淨的心,下定決心修行。所以從此開始,生生世世她的心就是禪 寂,心就是沒有動搖過,生生世世就是這樣,恬安淡泊、無為無欲在修行。這一世能夠遇到我--釋迦佛;這個佛法中,她接受佛法,所以她這麼快就能夠入道,能 夠證羅漢果。」

看,這就是了。我們人人學佛,聽了之後,我們真的要捨;那怕在這個物欲裡中,我們也是要捨。

這雖然無始以來、我們與生俱來,我們就會一念的無明,一直不斷製造煩惱;其實再追究我們心的源頭,本來就是與佛同等。

所以,各位,佛性本具,離我們不遠;要入這個智慧門也不困難。只要一念心轉--「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」。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
20100409-102.jpg
20100409-103.jpg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