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48. 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


1 day, 23 hour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15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607-101.jpg
20100615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 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 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 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 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 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 External link mark

我們一天在生活中,哪一天沒接觸到法?無論是生活的法則,或者是大自然的法則,哪一天不是在法中生活呢?

所以法者,簡單來說就是眾生法。我們眾生就是生在天地之間;在天地之間,萬物萬事無不都是在法中。所以「眾生法者,眾生法也」。

註 1:這句話有點繞口,看了可能會想這是什麼意思?為什麼一個詞講兩次?感覺上和跟我們說 1=1 的道理一樣簡單,何必要特別強調?其實真的是很簡單,不過意義還是要稍作翻譯,讓大家能夠更清楚這句話的意思。「眾生法者,眾生法也」--第一個「法」是 「法則」,第二個「法」是「效法、做法、作為」。

註 2:一般而言,通常第一個「法」的發音是三聲(ㄈㄚˇ),第二個法,則念為四聲(ㄈㄚˋ)。也就是說,眾生往往都是因為世俗當中所接觸到的一些法則,所以 隨著這樣的法則在眾生界當中流轉,而渾然不覺。

註 3:但是這個讓眾生隨順輪迴不止的法則是從哪裡來的?就是因為眾生所做的法(ㄈㄚˋ),所以才會形成了這樣讓眾生以為「理所當然」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法 (ㄈㄚˇ)則。這就是佛陀之所以要說「十二因緣」的原因。相關的經文說明,可以參考《無量義經。概述》2. 生住異滅。這一篇的重點就是要察覺輪迴的起因,然後脫離它,得到解脫。《無量義經。概述》2. 生住異滅和這一篇靜思晨語可以交互參考,有助於深入經藏。

佛法呢?佛法,法本來就是理;所以眾生的道理、佛的道理,不離開物理、生理、心理法。

看佛法,佛陀跟我們說在物理上的四相,那就是成住壞空;若是在生理,那就是生老病死;若是在心理,那就是生住異滅。這個四相、三理不離開法,佛陀所說的教 法,就是都在這三理、四法的裡面。 所以我們每天都是在追求佛法,無不都是期望道理能現前在我們的生活中。

不過我們生活中,絕對是不離開理;只是我們的心,沒有去體會到這個道理的法。所以法就是方法--「用什麼方法來體會這個道理,能和我們的心貼近過來?」這 就是法。

我們每天都在聽,叫做「聽法」。說的話無不都是法,所以法,我們要用心聽,理才真能貼我們的心,就是進入到我們的心裡。我們心理的方向是正確或是錯誤?只 要法入心,就沒有錯誤的心理產生出來;所以我們就是要講究一念心。

每天在聽法,我們若是聽進去,知道我們和佛陀本來是同一體,我們「心中有佛」自然「行中有法」。

我們在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。法身大士 慈悲菩薩》說過「法身大士,慈悲菩薩」;也在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。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》當中說過「其心禪寂,常在三昧」。記得嗎?我們生活是否在「恬安 淡泊,無為無欲」中?

昨天的生活中,是否有顛倒煩腦的事入我們的心?我們是不是顛倒煩腦?我們要趕緊除掉。

因為我們都還是凡夫,還在凡夫群中,難免境界看在眼裡,入我們的心。這些境界,是否在擾亂我們?我們是否有保持著恬安淡泊?有沒有?我們自己可以自問。

我們若能「顛倒亂想,不復得入」,那自然也就能夠保持「靜寂清澄、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。」


img8460eb11b095e34668204296bb028b52

《無量義經集選》

靜寂清澄
志玄虛漠
守之不動
億百千劫


我們的心是不是有定在這個境界嗎?

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這個心境,這個境界是多麼的美!我們從「恬安淡泊,無為無欲」,那個心境,我們就已經覺得很甜、很安心。這多麼快樂的心境,沒有一 點的煩惱,或是一點的污染在我們的心中;都沒有。

我們的境界有這樣的恬安嗎?若要真正的恬靜安心,就要靠我們無為無欲。若沒有欲心才有辦法進入「靜寂清澄」的境界。

那種清澄的境界就是天地萬物那種靜謚的境界,與我們的心合而為一體;那種境界真的很美!所以大地宇宙無不都是在靜中,和我們不斷在呼吸中,和我們的生理、 心理。我們的心理也是不斷在生住異滅中,所以天地萬物、物理、生理、心理,只要我們透徹,心境若靜下來,天地萬物就成為一體,這個境界自然志玄虛漠。

這個「志玄虛漠」就是很遼闊、很遼闊,我們的志和天地宇宙那分玄曠,那種萬物歸於一。我們《無量義經》不就是這麼說嗎:「一而生於萬物。」


若是有東西,這個空間被這個東西佔去了,那個空間也被那個東西佔了。那麼其實天地這麼多高高低低,是平的是深的是高的,這全都是歸於一法中。 這一法物理的產生我們若能通逹這些事,我們就沒有這麼多高低深淺分別。

其實滄海桑田,不斷在變動這世間的東西。其實這些道理我們知道,這是不斷在轉變中,我們的心、志,若能守於一。我們的心就能夠「心包太虛」,這不就是志玄 虛漠嗎!

我們的心既然能心包太虛,為什麼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包容呢?對我們不認識的人都沒事,怎麼人我是非那麼多呢?為什麼我們明明就是生活在一起,我們就 是無法對他善解包容?想想看,雖然心能包太虛了,然而我們竟然無法容納一事一物,我們就無法容納他,這樣是不是凡夫呢!

心包太虛已經是聖人、賢人的境界,是佛菩薩的境界了;佛菩薩的境界中在「靜寂清澄」當中,所以他的心能那麼廣大。那就是一志開始。

各位,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說:「一心一志」呢?慈濟人,人人都知道「佛心師志」,其實這都只是起點而已,師父同樣也是在起點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大家有志一 同,一起來走,走入這條康莊的菩薩道。

這幾天一直跟大家說,佛陀在四十多年間的說法,他從說有談空開始,一直到現在要對我們說:「我們要捨有,同時我們要透徹空中的妙理。」無不都是看我們的心 理,如何擴大我們的心理,能投入人群中?這種的投入人群,你若沒有很寬廣的心胸,你哪有辦法去利他呢?

其實利他就是利己!所以什麼叫做成佛?佛陀就是自覺覺他,「自覺覺他、覺行圓滿」,就是智慧;「自利利他,利行圓满」那就是慈悲。慈悲、智慧要合一,所以 必要先要立志。

我們大家有志一同,不要只是執著於「小教、獨善其身」,我們也不要「撥無因果、一切空法」;我們要在那種智慧中,視天地萬物就是只有「一」--「一能生百 千萬法」。百千萬法收回,是一個道理;所以這個道理就是在一心的法,那就是志了。

所以我但要「志玄虛漠」,我們要「守之不動」;我們要好好,不要被顛倒亂想再進入我們的心裡,所以我們必定要下功夫。內要「信實誠正」,這念信心我們要好 好把握住;所以要「守志不動」,對自己要有信心--要能夠「億百千劫」,很長久的時間。

將這個志守住,我們真正能「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」,在人群中自然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。

世間有多少的法門啊!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經,每個人的形色,都是我們的老師--行儀不好的沒有威儀的,我們要自我警惕;好的人他的行儀是好的,我們要 學。

就像有一位環保志工,她發生了車禍,非常嚴重。送到醫院,醒來之後什麼都忘記了,連她自己吃飯吃飽了沒有,她都會忘記,這是一位已經上了年齡的阿嬤級的。

她做志工做得很入心,她的腦子裡只有一項環保,其他過去的什麼都忘記了。所以我們的慈誠,看到環保志工出院,看到他什麼人都不認得,不過能行動,只是走路 較不便,所以每天每天都去載她來做環保。這樣每天來風雨無阻,颳風下雨就只知道「我要去做環保」。

回到環保場,就是很歡喜。慢慢、慢慢恢復,到現在說話可以說得很有道理,話都不會錯,還可以恢復了過去的記憶。不只恢復過去的記憶,對於這種庝惜大地、這 個清流要來淨化人心的理念,也能夠侃侃而談。

你們想,這就是她守志不動,她那種的靜寂清澄的心,都沒有其它的雜念,只是想「要如何來疼惜大地?要如何來庝惜萬物?」所以這個只是一法而已。


加上了這群的慈誠志工,對於她的庝心、愛心;除了守護這個環保道場,同時也關懷環保志工,能這樣每天去載她。你看,能夠像這樣來帶這群的環保志工,這就是 法!

所以「無量法門」連環保也是法,環保的法道理是多麼深。你們知道物理,收回來的東西是無量、無數,要仔細分類--「哪一樣是那一類別?」這種的資源回收, 每一項東西,垃圾堆中都有道理在。垃圾堆裡這些物資,我們如何把它回歸?如何回歸它原來的物質?這我們應該要知道。這全都是法。

所以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不只是物的道理,人的道理。這個生理看一場的車禍之後,什麼都忘記,現在她什麼道理都能說了,不只是恢復記憶。

所以說起來,這就是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;得大智慧,通達諸法。 」


imgb8961ae1783f6b575b56de44576ba79f

無量法門
悉現在前
得大智慧
通達諸法


看,什麼是智慧?其實智慧是如此深奧,其實不離開我們的生活。

你們要知道,要抬一隻手起來,這雙手要伸往哪裡?也不離開我們的智慧。就如我們在吃飯,你失去了智就不會分別我飽了沒。所以「智」是「分別智」。 看看,我們日常生活沒有離開,何況大智慧呢?

凡夫的「知識」,這邊說「知識」,就是他只是在運用知識,和「智識」是不一樣的。看看中國字「智慧」的「智」,除了「知」以外,下面有一個「日」,就是很 光明遼闊的意思,可以分辨出知識的善惡。

所以「知識」只有「知」,只是「知道」就叫做「知識」。我們學佛,所說的是「智識」,是智不是知而已!

智,所以能分別天下的一切;然而我們能夠啟發「慧」,讓我們能夠進一步,進階到平等的程度。所以說:「得大智慧,通逹諸法」。各位,雖然是這麼簡單的文 字,當中的道理,我們也都要記在心頭。還要時時反省,我們是不是也能夠運用在我們的行動中?

所以法不離開我們的生活,大家要多用心哪!


20100409-102.jpg
20100409-103.jpg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