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42. 法華三部

1 day, 12 hour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7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607-101.jpg

20100607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 External link mark

每一天的生活中,離不開感恩。我們現在要聽法,我們也就是要感恩--因為在過去二千多年前,世尊出現在人間;他為了眾生而修行;因為修行而成等正覺,覺悟了,成佛了,說法了。

但是人生的法則,八十歲就入滅了,所以佛陀入滅,那就是涅槃了。這個時候就是在僧團裡面,就公推出大迦葉尊者來召集大眾;就是希望人人,將佛陀過去講過去的法,透過大眾集合起來,能讓佛陀說過的法傳遞下去。

然而,又是什麼人,可以將佛陀所講的教法再敘述,可以讓人人記憶更又再深些?當然就是公推阿難尊者了。所以阿難尊者重說這些經,經文的開始就是「如是我聞」。

現在我們看到經文一開頭的「如是我聞」也就知道--「這就是我阿難,在佛的身邊,聽佛所說的教法。在某一個地方,與什麼樣的人說話?什麼樣的人,心有什麼疑問,來向佛請教;佛陀應機逗教,為什麼樣的人說法?這是我阿難,在佛的身邊所見所聞,現在又再向大家敘述一遍。」

因為這樣,所以我們今天才有經可聽。


img5b1c64c2d1616b631d4fb14786d46372

昔世尊示入涅槃
大迦葉即集眾
今者宜先結集
佛所說經教
勿令佛法速滅


所以有這樣的一段話:「昔世尊示入涅槃,大迦葉即集眾,今者宜先結集。佛所說經教,勿令佛法速滅。」

雖然在經典裡,我們可以看到,這部經與這部經應該是同樣的意義,這個法不斷重複。但是我們就要知道,譯經的時代,口傳說 這麼把它記錄下來,這當然就無法說能夠真的保存非常完整,或者是一氣呵成,當然就沒辦法。

要能夠傳到中國,也要看有什麼樣的因緣,能夠在這個天竺,就是在印度啊,這樣有人來傳教;或者是在我們中國,發心的僧伽、出家的大德。比如說:義淨、法顯,很多位,他們也是要去取經。但是最宏偉的時代,應該就是這一位,是從龜茲國來的,鳩摩羅什法師;還有是從我們中國去,取經回來的玄奘法師。

除了這二位以外,實在是還有無數、無數的法師,來來回回,這樣經過了絲路。祖師大德通往印度、中國二邊的道路,這樣來傳,把經藏傳來中國;還又要再翻譯。這個翻譯的功夫,不是很簡單啊!

我們現在就說,《法華三部》。《法華三部》就是說,把它歸類屬於法華系統。與《法華經》有關係,前後有《無量義經》,還有《觀普賢經》集,前後這二本經,就會合入在法華部的裡面。

這整套經,是不是先譯《無量義經》?再譯《法華經》?再譯《觀普賢經》呢?有沒有同一人?

既是不同人,又是不同時間,只是後來的祖師大德。他們在研究這個經法時,感覺說「哪一本經,應該與《法華經》有關。」就好像天台智者大師,他研究法華部,他就同時也會引出了《無量義經》。

到底《無量義經》,是什麼時候翻譯的?南北朝時代的蕭齊,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所翻譯的。

另外,據傳說是宋文帝的時代,有一位曇摩蜜多,譯出了《觀普賢經》一卷。

註一:蕭齊為公元:479-502,約在這個時期出現《無量義經》;符秦為公元:351-394,鳩摩羅什為公元343-413到中土,改譯經文為秦文,約在此時期出現《法華經》;宋文帝為公元:407-453年,月在此時出現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。

註二:日本學者考證,將《無量義經》歸為疑經,因為缺乏原始經文考據。然而在南北朝時代,戰亂頻仍,是否因次而失卻原本則不得而知。唯修行者應該依據佛制「三法印」考證,則可視為佛說無誤,故疑經之說可忽略不顧。

註三:「三法印」為辨認是佛教或是魔教(附佛偽法)的依據。只要不符合這三法印就不是佛所說經。《無量義經》完全吻合這三法印,故不需疑惘。

1.)諸行無常印── 行即遷流之意。遷流者,如流水、火焰、大風等。諸行無常者,指一切世間有為法,先有今無,今有後無,剎那生、剎那滅,皆是無常。只因相續不斷,相似而生,所以人皆執以為一、為常。譬如流水,涓涓不斷,相似相續,人以為是一。其實流水涓涓向前流逝,前涓與後涓不是同一水。眾生於無常法中執為常,是故佛說無常,破其執常之顛倒想,是名諸行無常印。

2.)諸法無我印──「我」者,自在、能主宰之意。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有,屬因緣故不自在、亦不由人主宰,是故一切法無我。眾生不了諸法無我,於一切法強行主宰,執之為我。是故佛說無我,破其著我之顛倒想,是名諸法無我印。

3.)涅槃寂靜印──煩惱不生曰寂,絕諸生死苦患曰靜。此涅槃寂靜印是第一及第二法印之果。第一法印令眾生不執著五欲,第二法印破我執。不執著五欲則無煩惱,我執破則無生死,是故得涅槃寂靜之樂。名為涅槃寂靜印。

這是在《法華經》,譯後的四、五十年間,也就是在這個時候,相隔沒多久,在那個南齊高帝的時代,那時候就是曇摩伽陀耶舍,這位是從天竺來的。他可以通我們,中國某一省的語言,南方的語言,所以他就開始來翻譯,這《無量義經》一卷。

若這樣說它譯經的時間,《法華經》在前面,《無量義經》是在後面翻譯。之後在研究這個佛法,要把經如何歸類整理好這部經所屬的系統?


就好像我們說《阿含經》,到底什麼時候說《阿含》,是不是在四十幾年後,佛陀就都不再說了呢?不是。《阿含》應該就是在開始時,佛陀對這個根機不整齊的人,他設這個方便教,其實一路來,也是同樣觀機逗教啊!但是,這個觀機逗教的分類,後來就慢慢整理、整理啊,從這種比較觀機逗教,這個因緣果報等等…比較小品的教法,就慢慢把它歸類、歸類,歸類來到這個《阿含部》。

再來就是《方等》了。《方等經》開始,就是又再進階。就看到說,已經跟佛修行有一段時間了,聽佛陀的教法了,不只是要獨善其身;開始也有感覺到,這個佛法裡面,應該有更加深的道理。佛陀已經看到有人再追求,除了說因緣果報、人啊、事啊,有人想要探求道理了,所以對這種根機的人,就開始講《方等經》了。

但是同樣過去在阿含時代,也有利根的人。佛陀應該也有向他說很深的道理,可以接受的。

這過去講的,或者是未來一路來,無論在般若時、在法華時,相信佛陀面對著,日常生活有人來請教等等…同樣也有從這個方等,像是小根器,又再有心想要探究道理,這種人說的話。後來的人,把它歸類在方等的部門。

那當然《般若經》,就又再更上一層樓,他就是開始談「空」!過去說「有」,那比較重在空性類,後來的人就把它歸類在「般若」,這是完全要屬於智慧。

就像我們有科學類,有哲學類等等…就這樣慢慢把它分類,所以變成了有五時。這種阿含時,或者是方等、般若、法華、華嚴,其實無不都是佛陀的說法。

總而言之,本來是佛陀應機逗教所開示的內容,後來的人慢慢去把它歸類起來。所以這個「時」,也是這樣歸納下來的。

就好像我們現在仔細分課程,較低或者是中等的,或者是高等的教法,這就是應根機。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同樣的意思;還有研究所、碩士、博士,同樣的意思。

所以從這樣的這個分類,把《無量義經》、《觀普賢經》,就與《法華經》來歸納起來。所以後來的人,就用這個《無量義經》,視為我們《法華經》的開經;要說《法華經》之前的開經。而將《觀普賢經》算為結經。

其實《觀普賢經》,與《法華經》裡頭也有關係。因為希望人人,除了能夠走入人群,也要重視內修啊。所以《觀普賢經》,就是如何懺悔?如何好好修行這個教法?所以,這《觀普賢經》也是重要啊,所以它稱為結經。

這《無量義經》的內容,到底有幾項?大家每天就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大家應該知道了,那內容分為三品。那就是〈德行品〉、〈說法品〉、〈十功德品〉。

大家應該一直在誦了,希望大家誦《無量義經》,就要口誦、意要想。我們要用很虔誠的心,要誠意。看經文,用口大聲念出來,從我們自己的耳朵再聽進去,再回歸在我們的誠意。這種虔誠,這是我們誦經,應該要去體會經文的內容。

《無量義經》三品裡面,最重要它的含意--就是佛陀因為眾生「性欲無量故,說法無量;說法無量故,義亦無量。無量義者,從一法生,其一法者,即無相也。」


img8d1fa4b51772c6d9d36a5eb389a48b7c

《無量義經》

性欲無量故
說法無量
說法無量故
義亦無量
無量義者
從一法生
其一法者
即無相也


為什麼佛陀會講這個《無量義經》?因為要為講《法華經》預做準備!

這就是因為眾生的這個性欲無量。眾生人人這個習性,慢慢受世間的欲染所薰習去了,所以造成了芸芸眾生的苦難。所以佛陀為了,要來適應眾生的根機,所以佛陀就要說法無量。這就是剛才跟大家說的。

其實佛陀這四十幾年間,不管是很深的法,他開始就講眾生與佛平等,與佛具足同樣的智慧。這種一針見血、開門見山這種的教法,佛陀開始就說了;但是就是眾生聽不懂,所以佛陀就開始說法無量。所以無論是小教,或者是中等根機的教法,或者是上根機的,在那個時代全都有。

每一天之內,人家若有煩惱來請教;或者是想不開來請法;或者是正好因緣遇會,佛陀對機說法,同樣深淺全都有。無量的根機,佛陀就是用無量的法來對治,所以說法無量。

因為「說法無量」,所以「義亦無量」--那個說出來的法,因為不同的人,意義不同。

有時候會說:「師父對什麼人說這樣…對什麼人說那樣?」對啊!因為他們的煩惱不同啊,所以對他們說的話也是不同。


我們在做的事情,這件事情應該這樣,這件事情應該要那樣做。雖然有不同,不過,他有共同的道理在。所以我才會常常說:「對事,事若圓、理就圓了;人要做得圓滿,人若圓,圓滿,道理就圓了。」所以對人說話可以很圓滿,那個就是道理啊!

無論對什麼人說話,對什麼人說的,不同的事,跟他說可以說到圓滿來,就只是一項道理啦。

其實「無量義者從一法生」,那個法,就是那念真理!其實這個理不出於「空中妙有,妙有真空」。這就是佛陀他的智慧,用這種非常微妙的道理,從那個空的道理來把它說為有,循循來把他善誘,讓大家聽得懂,能夠改變了自己的習氣呢。習氣改變了,歸為一性,與佛平等的性。

眾生這個欲念,來薰習我們的習氣;從本性變成了習氣。要用種種的方法回歸,把他的習氣一一去除,回過來一性。

所以「義」,這個一法生,就是這個本性清淨的法。清淨的智慧,可以針對芸芸無量的眾生,人、事、物去分析;把這些人事物分析之後,再回歸回來,就是一法、一道理。

其實種種的人間事事、物物,其實是無相。其一法者即無相也,所以本來人間就是這樣,這麼的單純--「無相,無人相,無我相,無壽者相」等等…

註:大愛台的字幕打錯了,誤植為「無受者相」,在未來發行DVD的時候應該會更正。這一段話是出自於「金剛經」,應該是「無壽者相」,意指沒有壽命長段分別、分段生死的相的執著。

但是偏偏我們人人,都是要執相。所以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都是要教導人人該如何「將已經形成了的習性,如何去把它破除?」所以就有這個《無量義經》。那大家、我們要用心去體會,體會無量義的教法,就是來自於一法。

佛陀要將芸芸眾生,習氣很重,性欲很重,如何教導他?讓他回來一條路?那就是大菩提道。所以他就要循循善誘,所以我們要用心好好把它納受。

我們若是多用心,就能夠回歸佛的本懷,體會到佛陀一性的清淨,請大家要多用心啊。


20100409-102.jpg

20100409-1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