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43. 無量義 菩薩法

12 hours, 2 minute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8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607-101.jpg

20100608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 External link mark

無量義者從一法生,其一法者即無相也,每天都這樣在說,法到底是多少呢?說不完啊!

因為人生有各形各性,不同的事物道理,所以怎麼說也說不完。不過,雖然這麼的複雜,種種人物事相,不離開一個道理,那就是「一理」而已。所以有很多的煩惱事物,全都是從一法生。

煩惱事物也是同樣有法,這個法就是「無明」。這麼多的無明要來分析,讓它去無明為清淨,只有一個法,就是無明和清淨而已。所以這個清淨,就是在無相、無染著。

我們很多的「無明」就是來自「著相」;我們就是有著相,有執著於萬事物的相,所以我們才會起無明、無量數的煩惱。所以我們若能够無相,就是不著相,這樣我們的心,無不都是淨淨的本性。

有一回,佛陀在世時,一位外道修行者,聽到佛陀他是大覺者可以解開人人的迷,可以指引人這條正確修行的路,所以他想說來求佛,能够給他一個正確方向。他就很虔誠,帶著花來到佛前。

佛陀就問他:「這位修行者,你來我面前有什麼事情?」他就說:「我用最虔誠的心來祈求,佛陀,您能指引我一條明路--正確修行的方向、能立即解脫的法?」佛陀就微笑,向這位修行者說:「先放下。」這位修行者就把花放下來,虔誠合掌。

佛陀就跟他說:「來,再放下。」他就趕快把兩隻合掌的手再放下。

佛陀又說:「你再放下。」修行者就向佛陀說:「佛啊!我全都放下了。」

佛陀說:「你還要再放下,放下你心所求,那念也要放下。」就這樣,這位修行者忽然間,好像面前這樣一亮起來,知道了道路應該如何走--就是一念心,放下這念心。看這麼的簡單,我們若能够不著相、無所求,那就是正確的道路了。

看看,我們慈濟人現在有多少人在國外,在做救災工作呢?人人不管是看到年老、年幼,我們就是用心、禮貌,沒有施與受的相;時時都對所有的人,用感恩心用尊重的愛付出--這就是沒有「人、我相」。放下相的分別,只存一念心,那就是無所求的付出。

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慈悲喜捨,這就是我所學的一條道路。所以我們若不著相,我們就能够見真法,真的道理在我們的面前。總而言之,這就是一法;這一法就是無相,心才能清淨,回歸如佛本性。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真實法。

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。法華三部》說的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我們現在就再來了解它。

《法華經》的《序品》,它裡頭就這麼說--


img8d2c3dee38beba8fc8a864610ddfa632

《法華經》

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
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
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
入於無量義處三昧
身心不動


這段經文,是在《法華經。序品》,開頭就這麼說。

佛陀要講經之前,現在要說的就是大乘經--《法華經》就是大乘經,它的名叫做無量義,所以就是要教菩薩法--「無量義教菩薩法,是佛所護念」。

不只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護念,也是佛佛道同。在《法華經》裡說到,過去諸佛入滅之前一定要說《法華經》,這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,他的一個法則--


就是這部《法華經》是佛佛道同,所以佛陀過去的方便施教,到最後他必定要說真實法,所以這就是佛陀的本懷,叫做「佛所護念」。

「無量義經教菩薩法」,就是佛的心願,每一尊佛這個心,心懷就是保護著這個真實法,所以叫做「佛所護念」。

那麼說此經己,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。說這個大乘經先要把心靜下來,佛陀要暢佛的本懷,那時候他開始要現相,要造一個氣氛。所以大家誦經之後,坐下來心靜,這種靜寂清澄的氣氛,這就是佛在大眾中,這麼結跏趺坐,先入無量義處三昧,身心不動。

這中間,不是只有佛靜坐,大家也要靜坐。不過佛陀他靜坐下來的形象,在那裡放光,那個形象就只是大家看到佛陀的放光就心存敬重了。

但是有的人就覺得說:「不可思議,為什麼今天佛陀要說法之前,在靜坐這中間在他的身上就讓人產生那種尊重?」有那種感覺,就是不可思議的氣氛,非言語能解釋--「離言法華,無量義處」;佛陀靜坐下來這中間,所發揮出來的那個相,那就是那種開始說法了。說這個法就是「法華」,這叫做「離言法華,無量義處」,就是大乘經名《無量義》。

不必用說的,一切都在不言中、在佛陀的形象裡,這種離言法華莊嚴的形態,這已經開始就在講《無量義經》,講《法華經》,所以叫做「無量義處三昧」。「三昧」就「正定」,在這正定中身心不動,但是就是現相;這麼的莊嚴。

這種「法華離言、無量義三昧」,這不是我們凡夫,用這語能够描述出來;也不是我們現在的人,能够體會的到。

只是在那期間大家覺得很不可思議,佛陀入定中,久久還未出定,不斷在放光現相;所以在場很多人,有出家眾、菩薩眾、在家眾;若在經典所記錄一萬二千的大比丘眾,八萬菩薩等等…很多,這麼大的道場,這麼現相發光,所以有的人覺得:「這是一個很異常,佛陀到底是要說什麼大法呢?」其間就已經開始有很多人交頭接耳,互相在問在推測:「佛陀今天到底是如何現這種形態?」所以可見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。

佛陀入「無量義處三昧」裡頭,真的是要先掀起大家的心,讓大家的心有想要追求能了解這個事項才能深入道理;所以佛陀他就入定,定中發光,定中現相,就是故意要讓大家先心有懷疑,才開始曉得要追求。

所以大家交頭接耳一直覺得「佛陀今天定中的形象到底是有什麼樣的特殊?要說什麼法?」那種追求要知道的方向。

所以我們能知道,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以前就開始說無量義了。這種離言法華無量義,那要如何能再更正信《無量義經》是在《法華經》之前說的?在《無量義經》裡頭就有這段文,這段文說--


imgb92f6c22d30e03e0477e9f527188d23a

種種說法以方便力
四十餘年未顯真實
是故眾生得道差別
不得疾成無上菩提


這是在《無量義經。說法品》裡有這段,這段文我們就大概能證實,因為它文中這麼說了--

佛陀在這四十多年間來用種種說法都是方便力,種種說法以方便,四十餘年未顯真實。

可見只要有這段文我們就能知道,這是要說《法華經》之前,《無量義經》開始要轉方便入真實法;從方便法要轉入真實法以前就是這無量義,是一種的轉折。

過去全都是方便,什麼樣的眾生來請法,他用什麼方法和他說話;或是大庭癀眾時,他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…

當然現在到要進入法華,要如何會合起來?這就要有一個轉折。所以我們就能證明《無量義經》就是要從過去談有、說空的道厘,如何把它容納進來這個真實法。真實法就是「教菩薩法」--「要如何自修?如何去了解過去的因緣果報?你要如何修行才能够解脫?」


過去談有說空,來到這裡就要跟他說:「過去的都是一個因緣,現在最好的因緣,就是要走入與佛同等的境界,你要與佛同等的境界。來,你要有這個過程,走入人群中,去為人群服務;你要走入人群,為人群服務救度眾生,你自然就《能體會》與佛平等的境界。」

所以說來,菩薩道就是要成佛的過程。所以在這四十幾年中還未現出真實,還未叫大家全部走入菩薩道;還沒!就是個別的開示,談有說空的開示。

現在有苦難的眾生,人間苦難娑婆世界堪忍,世間有成住壞空,生老病死,苦集滅道等等…我們都要去了解之後,我們若要能够到佛的境界,我們就要帶動所有的人,都同樣走入菩薩道;若這樣這個人間很多的苦難才得以消除。

到佛的境界就是永恆,靜寂清澄的境界,所以他說:「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,因為眾生都是得道差別。」

談有,你了解的是因緣果報;說空,跟你分析到究竟來什麼都沒了。所以談有說空,大家都知道一半--「你知道有的道理,你知道空的道理。」大家都是這樣,所以差別;眾生得道差別,你知道的道理全都都不同,所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;所以沒有辦法,大家都很了解共同這條的道路。

所以佛陀開始他要說真實法,這我們就能够知道,《無量義經》就是在《法華經》之前說的,也就是要如何轉過去,至現在一直到未來的真實法。這《無量義經》實在是在經中很重要,在我們修行者也是很重要。

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用心體會《無量義經》的道理,所以人人要多用心哪!


20100409-102.jpg

20100409-1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