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40. 學佛之道

1 day, 10 hour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3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413-101.jpg

20100603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 External link mark

日子過得很快,每天都要好好把握。

我們「靜思勤行道、慈濟人間路」,一直有個心願,要如何把我們慈濟的精神,走入人間?從「靜思法脈」為起點,希望人人在靜思修行;希望人人在慈濟路上,平平坦坦走入人群;希望能夠將這份精神,可以貫徹到身心平行,所以我們才要好好把握時間。

《無量義經》也就是我們「靜思勤行道」的精神理念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一直要跟大家說這件事情,我們信仰佛法,佛陀來人間,我們人人敬仰佛,為佛的弟子,我們要知道,我們要學佛。

佛陀他的精神理念,為什麼我們要學呢?我們要學他能夠疼惜眾生,不是為自己修行。佛陀的偉大,不是為自己,是為天下蒼生。所以我們大家要很肯定!

佛是為眾生而修行,為了要如何引導眾生,走入這個覺道去,他自己要先去了解眾生的迷茫。

是如何迷的呢?因為迷所以有苦!要如何脫離苦呢?那必定要覺!要如何能找出一條覺道?所以他必定要先向前走。

因為他用心去體會,眾生種種的苦難,所以發揮了智慧,體會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之後,他成為宇宙間的大覺者,這都是修行來的。點滴的時間不浪費、不斷地思考、不斷地探討,所以一一他能透徹這個事相中,最深奧的道理。所以覺悟了,才成為宇宙的大覺者,那就是佛了!

這不就是為眾生成佛嗎?也是為眾生而施教,就是要來引導眾生跳脫出來。

眾生被綁住,到底是被什麼綁住呢?這樣完全無法跳脫出來,到底是什麼事情?是什麼東西?人的心理到底是如何?怎麼那麼多的苦!

所以佛陀覺悟之後,體會了「困」--就是把它綑住、把它纏住的東西--,那就是「無明」!這種無明的心念,所以佛陀想盡辦法去解開。

儘管他對人生的覺悟,一下子就知道宇宙萬物之間,一切的矛盾苦難,無不都是一念的心。

美的境界,海闊天空,靜寂清澄這個境界,也是一念心;三界好像火宅一樣,好像地獄煉獄裡,這也是一念心!所以這念心能造淨土,也是能造地獄!所以一念天堂淨土,一念就是火宅地獄,這都只是一念心而已!

佛陀本來就是要開門見山,把這片門打開讓大家知道,山之高、海之大,天地之寬之廣。但是開了這個門,眾生,見山不知山、見海不知海的廣,還是無法了解、還是無法自己見自我的本性。所以佛陀才要再用四十幾年間,這樣循循善誘;這樣適應眾生的根機來施教,就是為眾生說法。

《法華經》就是佛陀的本懷。《法華經》裡也這麼說--「《法華經》是真實法、《法華經》是佛佛的本懷;每一尊佛出世來人間,無不都是為了講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就是每一尊佛,他心中最重要的想法,所以要講《法華經》。 」

他就要之前的四十二年間,需要用很多的方法來透引眾生;所以要從般若轉入法華來,也還要有一個轉折,所以《無量義經》就是法華的開經。

但是《無量義經》是不是開始在譯經時,就在法華的前面,就已經譯出了《無量義經》呢?不是,按照這樣去推究起來,《法華經》是比《無量義經》先翻譯出來。


我們大家都知道,佛陀講經的時候,並沒有說前後次序有人記錄。沒有,佛陀入滅之後,也經過了一段時間,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,開始才覺悟到--「佛陀已經入滅了,佛的教法,要如何能永遠傳在人間?只用口口相傳,這樣是不行的!」所以才趕快設法,要如何把佛陀所講過的教法,再把它統一起來。

佛入滅之後,因為迦葉尊者他是僧眾中的領導者,所以由他來召集--「大家趕快將過去,佛陀與我們一起如何生活、同時如何來向我們說法?那個時代、那個社會,佛陀跟什麼人講話?我們大家趕快來集合,重新來回憶。」

就有人會覺得,必定要有一個人,能夠統一重新來講述,要重新再講過。什麼人的記憶好、口才好?跟隨在佛陀的身邊,了解佛陀的精神,必定要選一個人出來;所以那時候,大家就推薦出了阿難。

那時候阿難他也很惶恐,迦葉尊者也讓他經過了一番的磨鍊--

因為阿難尊者很重感情,他跟隨在佛的身邊,他也是對人間事很關心,他雖然很有智慧;但是他過分慈悲了!就好像說大家都很怪罪阿難,怪他什麼呢?怪他讓女人也可以在僧團出家修行。

本來都是男眾出家;後來,佛的姨母磨訶波闍波提,她看到佛陀出家了,那種覺悟之後莊嚴的形象,尤其是佛陀又再回到王宮說法,她了解到人間的無常,尤其是悉達多太子,也是成佛的佛陀,他的父母往生,所以他的阿姨就要求,她也要出家;甚至耶輸陀羅也要求要出家。所以帶著皇宮很多有志一同,不管是宮女也好,或是他的皇親、夫人,大家有志共同都要跟隨佛陀修行。

但是,佛陀不允許。覺得一個僧團都是男眾,女眾若這麼進來,恐怕對這個僧團的管理,形態會混淆。

不過阿姨要求出家的心,非常的懇切;那時候摩訶波闍波提,就去求阿難。

阿難看了覺得很不忍心,所以就向佛陀再次請求。阿難就跟佛陀說:「佛陀,您不是很慈悲嗎?佛陀,您不是說眾生佛性平等;不是不分男女之別,不就是要度盡天下眾生?為什麼佛陀會這樣,來分別男女相呢?」

所以佛陀那時候,經過了阿難這樣的請求,所以佛陀也覺得--「是啊!眾生是平等,我怎能夠只為了這些男眾比丘僧團,這樣來斷了女眾的善根!所以她們應該也有出家的資格。」

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,人間的事相分別,應該也要來打破,因為佛陀他就是為人間不平等,所以他要找出一個平等的道理。在修行的團體,又怎麼能去分別事相、人相、我相?這不應該有!所以他就開始允許了,讓女眾來出家。

不過有條件--因為佛陀恐怕,全都是來自皇宮,尤其是自己的親屬,她們若是入僧團來,是不是會高高在上呢?那人我相打不開,是不是來到這個僧團,只想要享受呢?修行既然要走入這個僧團道場,應該要好好跟大家真正的平等;所以他就開一個八敬法。


img2900136ba4cb170beeca060cc05c9f0f

八敬法又名八敬戒
意指八種規定
尼眾恭敬比丘的戒法


其實八敬法就是為這群皇宮的王親國戚的夫人,這些貴夫人所設的。

佛陀難道本來就不讓女眾出家嗎?不是,他的智慧,就是故意來刁難!就是在等待阿難來請求,他才能用這個難,才能去突破她們的心中對於身分的執著,能打破那種皇宮享受、這種貴夫人的相;這種的心態才能打破。所以刁難她們,才能提出條件設「八敬法」。

相信佛陀絕對不是有男女相的分別,他已經說人性平等了,相與性是平等,既然性是平等,就不應該分別相了。

總而言之,其實雖然我們有男女相的分別,但本性、佛性是平等;只是在這個人間,凡夫的無明,所以女人的習氣比男人的習氣較重。

看看家庭對孩子的執著寵愛,那種愛的纏綿;這個纏,感情的纏,也是女人較會纏。


有一天有幾位來了就說:「我的先生要怎麼能讓他變好?若變好,就讓他較專心來做慈濟,他還有很多該跟隨師父走的路。」雖然安慰她:「人生就是這樣,妳也聽很多了,就要盡人事、聽天命。」她還是會繼續說:「我知道,若能夠…也是這樣;若能夠…我知道;若可以…」等等…。

還有旁邊陪她來的就說:「師父,我也是一樣,我心裡也很難過…」我若是問她:「什麼事情?」她就會接著很哀嘆的說:「我兒子,兒子跟媳婦不太好,我的媳婦又都不聽我的話…」若再問她:「是怎麼了?」她又再述說:「…我就覺得人生本來…。」

若是開導她:「我剛剛跟她說那麼多,妳沒聽到嗎?」她會說:「有啦,不過我要帶孫子,孩子都留給我帶…。」若是告訴她:「妳就把孫子還給他們帶。」她還是會捨不得的說:「不過…」

像是這樣等等,有很多。我覺得女人很纏,哪怕法聽很多了,但是在這個感情,這樣上上下下、高高低低、無微不至,就是這樣纏著。

各位,難怪佛陀就是不希望他的僧團裡頭有女人、有比丘尼!但也不是佛陀不肯,因為他在人間,就是要教育開導眾生入佛知見、能夠覺悟。所以當他面對這群女眾時,就是要透過這種事相來做教育,教育這些女眾能夠轉變心中對過去的身分、相的執著,所以才提出八敬法來做約束。

其實八敬法,是對這個女眾僧團很不公平!這就是在那個時代的情形;我們這個時代,應該要有互相尊重、彼此感恩,這樣就對了。所以感恩、尊重、愛,這才是人間的真實道。

所以佛陀也是不得已,為了那時候他的僧團、僧團的生活規則,所以我們要體會佛陀的用心;我們要感恩阿難的慈悲,這就是佛陀的時代,有這樣的情形。

好吧,各位,我們大家都是佛的弟子,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學佛。佛陀是為眾生來修行,佛是為眾生而成佛,我們要很感恩!

其實佛性本來人人都有,只是佛陀他現八相成道,就是為了要教育我們,他是這樣過來的。

而佛陀是這樣的思想,看到那個時代的景象,所以他如何選擇走入人群?如何經過了修行才能夠成佛,這都是一種的現象。

佛陀成佛也已經無始以來了,所以為眾生施教、為眾生說法;所以我們是佛的弟子,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,這樣就對了。

大家要多用心!


20100409-102.jpg

20100409-1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