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44. 佛智不可思議

16 hours, 49 minutes ago in Lotus2010 by MoyaTseng

以下為2010年6月9日,大愛電視台首播--證嚴法師所開示的《靜思晨語。慈濟宗門》的內容。

20100607-101.jpg

20100609-1.jpg

影音版 Media Player External link mark | Flash External link mark | 土豆網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1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2/3 External link mark | YouTube 3/3 External link mark


img578f972abf4138445f2900da1f63c5ae

佛陀他觀機逗教
所以一個道理
他能夠說很多的事物


佛陀,他觀機逗教,所以一個道理,他能夠說很多的事物,很多的事物,他歸納是一個道理,所以,他「無量說一、一說無量」。


img2517926966846e3d6769870d5c72760d

很多的事物
他歸納是一個道理
所以
他「無量說一,一說無量」


因為很多的道理,都是從一法生,一法者即是無量義,無量義也就是一法。


img2f90457dca8cb78f55833780a3877a83

因為很多的道理
就是從一法生
一法者
就是無量義
無量義也就是一法


所以我們可以知道,於「一說無量」,這就是「權智」;權就是方便的意思。佛陀就是看到人間的事相,人我是非煩惱等等…各種的根機不同,佛陀應根機來逗教,這叫做「權智」。


img4708fae32128582dd195dbf71c107eee

所以我們可以知道
於 一說無量
這就是「權智」
「權」就是方便的意思


以「無量說一」,在《法華經》就開始要把它收回來,眾生的根機不同,所以他隨眾生的根機來逗教,給眾生的教育;現在還要再跟眾生說:「從過去以來所說的一切的一切,只是要跟你們說一個道理,那就是心、佛、眾生平等,人人都有佛性。」這是「實智」。所以以無量說一是實智。

真正說,佛智是不可思議!

我們在佛經裡很多小小的故事--

一位過去是無惡不作,很壞很壞的人,他看到什麼事情不順眼,他就是罵人、打人、殺人,應該要說是無惡不作,這個極壞極惡的人。

有一天在路上走,他看到一團黑黑的東西,看清楚些,原來就是一隻很大隻的蜘蛛。本來想要一腳把牠踩下去了,不過腳抬起來要踩下去時,忽然間起了一念:「牠又跟我沒什麼關係,我何必殺牠?」就這樣腳一偏,跨過去,這樣就過了。

但是這個人是極壞極惡的人,有一天他的大限來時,往生了,他才捨此身形,一下子就墮到地獄去,受到很大的苦難。

忽然間,有一天看到一條好像是銀,很亮的絲;所以好像在茫茫大海中,就快要沉下去了,很辛苦在掙扎,好像看到一根木柴那種的感覺。趕快,他看到這條銀絲,趕快拉著這條銀絲,這麼拉住,慢慢這條銀絲往上,一直一直上去。

他在這期間,已將就快要看到天日了, 但是往下一看,好像很多人也看到這條銀絲,所以跟著他,同樣的拉住它,他那時心念,又起了一念的私心惡念--他怕這麼小的銀絲,後面這麼多人,萬一若斷了怎麼辦?就這樣,腳一直向下方踢。

本來已經快要看到天日了,快要到平地的上面去了,就是這念心,不肯讓下面的人一齊上來,所以銀絲就從他手的上方,這麼斷掉了。不只是下面的人不能上來,連他本身也在墮落下去了。

這是佛陀向他的弟子,在教誡時說出了這個小故事,這也就是佛陀觀機逗教,看看眾生都是自私,只想要自己得救,獨善其身,不想要兼利他人;這小乘也不對。

或是要跟我們說:「一念的好心也能夠自救,你救人就是救己。」這個人只是那念,就要踩下去了,忽然間一念的悲心起,放牠過去,移一步,這樣他就有這個因緣,蜘蛛也會吐絲要救人。

這佛陀他的智慧,說這樣的故事,這叫做「權智」。其實在權智裡,它已經隱含著那個「一」,是「實智」,那就是一念心。

所以,「以無量說一」是「實智」,無不都是要說我們的一念心。心意好,自然做好事、說好話;我們在人間裡,可以口說好話、身行好事、意念善事。這就是我們,在修行的一條道路。

所以不要有雜心起,不要有惡念生,所以這也是我們修行,很重要的一條路。


所以佛智不可思議,《無量義經》就是將佛陀所說的--「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談空說有」,要把它歸納成一個道理。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斷定,《無量義經》以前所說的法,為方便說;我們就可了解,《無量義經》之後所說的法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時代,所以,所說的法就是真實法。

不過《無量義經》是非常的重要,這是一個轉折--過去是這樣「談空說有」,所以眾生他的解悟就「各有差別」,所以「無法疾得無上菩提」。因為還沒有很明顯向大家說:「你這樣才是對的。」所以還是循循善誘,這叫做「方便」。

到《法華經》時,就是要跟我們說:「你過去這樣都不對,來開始你要走這個方向。」不過,過去是不是白跑的呢?沒有白跑,無論你是從東邊來、西邊來;就跟他說:「來,我們現在一起從這個中央,趕快向中道行法,這樣就對了。」

所以說,無論佛陀是談空或是說有,過去的權教也不是浪費時間。不是,是因為眾生的根機方向不同,所以根機方向不同,他就要不同的方法來引導。

現在就是要到《法華經》的時代;所以《無量義經》是很重要,是要轉入法華之前,一個方便經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真實法的一個前序。所以我會常說:「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。」

就好像一個序,開始介紹這部經的性質是什麼?什麼?先給我們一個起頭。所以《無量義經》也是很重要,它佔有「開權顯實」重要的地位,要讓大家不要再執著在那個權的方便法。

《無量義經》總共有三品,有〈德行品〉、有〈說法品〉、〈十功德品〉。

開頭時,它以〈德行品〉就是要來讚揚佛的德行;就像我們若是請人來演講,同樣都要有司儀來介紹,介紹現在這位演講者,他有什麼樣的經歷,他做過什麼事情,有什麼樣的經驗。

所以經典也是一樣;看看,佛陀一生的事蹟,他如何從享受的環境中,走入真正苦行的環境裡,經歷了多少生活中,有形、無形,非常坎坷的過程,他的毅力,他的意志。一直到心智開了,啟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成為宇宙尖的大覺者。像這樣至高無上的清淨德行,這是在〈德行品〉裡,有這樣的讚揚、解釋。

那麼這個佛德,如何才能顯出佛德?最重要的是清淨德行。我們的佛德沒有顯現出來,但是我們同樣與佛同等,都有這個清淨的德行;只是我們就是缺少了,佛陀那分的堅定決心。我們就是缺少了這點,我們無法捨去過去生活習氣,所以我們還是帶著這個生活習氣,我們同樣還是在人我是非中。所以我們就是少這一點,無法清淨的德行顯現出來,所以我們不得開悟。這就是我們凡夫與佛,相差最大的。

所以佛陀是以清淨德行,為施教眾生的典範。芸芸眾生愈來愈多,佛的時代人口多少?根據科學家開始在分析,在公元一千年,人口差不多是五億而已,現在多少了!所以我們就能知道,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這個地球的人口才多少?不過,佛陀從那個時候開始,就已經覺得芸芸眾生,一直無明增加,眾生的習氣、煩惱,愈來業力愈大,所以他就把這個世間,叫做「五濁惡世」。

在這個五濁的時間,眾生的心一直一直都是無明煩惱,這種的欲念,愈來愈增加。你們難道不覺得,現在的人享受實在是很多;不敢吃苦的人愈來愈多了。

看看佛陀,他敢吃苦,他敢離開皇宮,捨棄過去的生活享受。你看,這麼走過來,這麼辛苦的路程,這離開了人我是非;看,這就是佛陀,要來做典範。讓大家知道--「你若要真正能體會,這個清淨的大道理,你們就和我一樣。」

來,這就是一個典範。為了要度眾生來施教,設施種種的教育,第一項,他就要先做一個典範給人看,所以這樣才能教育。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所以這個人品典範,他建立起來。


常常一句話說:「人格成佛格就成。」所以為施教眾生之典範,所以他要成就一切功勳偉德。佛陀在人間,真的是眾生在那個時代,他開始走入人群中;上自國王大臣,甚至那時候多少迷信的印度教,非常的複雜。他無論是在國家,上階級的貴族,與所有複雜的宗教,婆羅門教,他都一一把他降伏;很多宗教迷信的觀念,這樣被他扭轉過來。

可惜時間太短了,因為佛陀說法才四十九年而已。印度是那麼的開闊,宗教是那麼的複雜,有九十六種的外道教,他短短的時間怎麼有辦法把這些宗教全部讓它穩定?把那迷信的習性都去除呢?不過,有不少已經被佛陀度化。看看大迦葉、舍利弗、目犍連,有多少都是外道教的領導者,把這麼多度進來,出家了,來幫助佛陀施教。

你看我們現在佛經能夠流傳,也是大迦葉尊者等等…這些大比丘長老來集經,我們現在才有經典,可依據來修行。所以佛陀是成就了一切的功勳偉德,那個德真的是偉大,所以叫做〈德行品〉。

不是這樣簡單幾句話就說得完!佛陀,他平時講經,也是稱讚其他過去的佛,他方的佛;何況在《無量義經》要開始,同樣要先稱揚佛德,所以有〈德行品〉。這是你們每天,若在誦《無量義經》時,第一品你們就誦得到了。你們就可以了解,我們應該對佛陀這個德,我們要很尊重。

不只是尊重佛陀,要尊重我們自己;因為我們的本性,有和佛同等的清淨本性。只是我們無法像佛陀,那麼勇猛精進、這樣非常的毅然,能將過去的生活習氣斷掉,這就是我們所以叫做凡夫。所以凡夫也是能成佛,人人要多用心。


20100409-102.jpg

20100409-10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 至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